2023年掩耳盗铃读后感【完整版】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掩耳盗铃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掩耳盗铃读后感【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掩耳盗铃读后感【完整版】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掩耳盗铃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

  从前,有个人既愚蠢又自私,爱占便宜,总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有一次他看到别人家的门上有个精美的铃铛,就想把它弄到手,可是这个铃铛手一碰,就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就会被人发现,所以他要想出个办法才行。他认为,铃铛一响,耳朵就会听见,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自作聪明的采用这个方法去盗取,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去摘铃铛,结果铃铛响,自己被抓。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被掩住,仍能听到。

  这个人自作聪明,掩饰不了的事偏要想法子去掩盖,自己欺骗自己,结果自己被抓。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学习的时候有不懂的地方,不能装懂,不明白的地方要问老师,不能自己装懂。要不然骗来骗去,最后还是自己坑害自己。以后我要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老师‘家长或同学,直到自己真正懂了为止。

  不要做那个故事里的自欺欺的蠢才。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2

  我读了一篇寓言名叫《掩耳盗铃》,讲的是有一个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故事。我觉得这个人十分愚蠢,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可是别人却听得见,他这种做法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我也做过这种愚蠢的事。刚上学的时候,我特别贪玩,上课的时候,我也不注意听讲,我想反正家长也看不见我的表现。回家写作业的时候,我一边玩一边写,也不懂得抓紧时间,尤其是周二下午,我就一会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一直到妈妈快要下班的时候才开始写作业,当时我想:下午时间长着呢,等妈妈快回来再写也来得及。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我写字速度慢,做事情拖拖拉拉。读了这则寓言我才明白,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并没有欺骗别人,而是坑害了自己。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3

  春秋末年,有个人在街上闲逛,偶然发现有口铜钟,便想占为己有。于是晚上这个人就来到这口钟前。他想扛起这个钟,可是实在太重,根本抬不起来。他刚好看到地上的碎瓦片,一下子有了主意。到了深夜他拿了大锤,一锤下去,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样别人会听到的。

  于是他想,要是把耳朵堵起来不就听不到了。他为了自己的想法感到高兴。于是抓起地上的泥巴把耳朵堵了起来。他举起大锤一下一下的敲铜钟。声音把周围的邻居引来了。邻居问他在干什么,他根本听不到。他看到邻居就说:“我都听不到,你们怎么听到的。”大家好奇的走到他的跟前一看耳朵塞着东西就全明白了。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故事听起来很可笑,这个人堵住了自己耳朵听不到声音,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想问题片面,而且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4

  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把范家灭了。有人跑到范家,一看有口大钟,就想背到自己家去。可是这大钟又大又沉,他怎么也背不动,于是他就找来个锤子,想把这个大钟敲碎,在一块块背走。可是这钟用青铜铸成,用锤子一敲,声音特别响亮。这人想把它敲碎,只好特别用力,但是越用力那钟就越响。在当时,那钟是个宝贝,这人怕别人听到声音也来要这宝贝。他想,怎么才能使别人听不见他敲打的声音呢?

  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好主意:把耳朵堵上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把自己两个耳朵捂上,以为这样再敲钟就谁也听不见了。结果,只有他自己听不见,别人照样听得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自己骗自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有些事只能骗得了自己,是骗不了别人的,做人要踏踏实实!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有个小偷钻进了别人家的院子里。他发现有一口金钟,小偷想把金钟拿回家。可是,怕发出声音,这个”聪明“的小偷想了一个好办法:不就是因为有耳朵吗?把耳朵堵住,钟声就听不见了。这个聪明的小偷找了两个棉花团,把自己的耳朵堵得死死的。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去偷金钟。没砸几下,小偷就被抓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钟声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你赌住耳朵就会消失。生活中我们也必须明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6

  我阅读了《掩耳盗铃》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文中的小偷是一个很笨很蠢的人,自以为掩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也听不见了,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非常的幼稚可笑,可是我也做过类似的傻事。

  记得在我刚刚上学时,很不喜欢写作业,老师第二次布置作业我就不耐烦了,心想,反正爸爸不知道,我晚一点写也没关系,本来一点儿作业,我偏磨磨蹭蹭到晚上9点钟才写完。现在想来,这也是自欺欺人的表现,实在好笑。

  我们今后不能再做自欺欺人的傻事了,这样做骗不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7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一个人看上了一户人家门上挂着的门铃,他想偷门上的铃,可是他左思右想,如果偷这个铃担心发响,就迟迟不敢动手。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办法,可以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不就听不到响了吗?然后,他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那户人家偷铃,手刚碰到铃,铃就响了,他被主人发现后,给抓住了。

  这个人自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自己就听不到响声,就也以为,别人听到声响,这个人实在是太幼稚,太荒唐了!

  所以我从这个故事中知道,这个人自作聪明,又想欺骗别人,又想掩盖事实的真相。最终呢自己欺骗自己。有些同学跟他一样,自己欺骗自己。但是,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写了。虽然,作业做好了,但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最后受欺骗的还是自己。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决不做掩耳盗铃的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春秋时代,有个地方有一个很漂亮的大钟。有个人想把它盗走,他碰了一下大钟,发现有很大的声响传出。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帽子戴在头上、并捂住耳朵。自言自语的说:“我听不见别人一定也听不见”。他就开始盗钟了,谁知他刚碰到钟,钟就响了。有人发现他想盗钟,就把他抓了起 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己骗自己。

  掩耳盗铃读后感8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寓言故事。其中我最喜欢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做聪明以为自己把耳朵堵上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去偷别人家的铃铛。结果被那家主人抓住了。

  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全面,不要像偷铃铛的人那样结果,得到那样的下场 。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9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主要讲一个盗贼,把自己的耳朵堵住去偷铃铛,结果他自己是没听到铃声,但却被主人发现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盗贼就是自欺欺人,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

  这样类似的事情,我也听爸爸说过——我的表哥在他父母要求吃鸡蛋等食物的时候,喜欢把食物扔掉,然后说自己吃掉了,结果他现在长得很瘦弱。

  如果那时我在他身边,我就会告诉他——做人要诚实,不要欺骗父母,也不要欺骗自己。

  我觉得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诚实,错了就是错了,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能有“掩耳盗铃”的言行。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0

  从前,有一个小偷。他要偷一个铃铛,他想到如果他搬铃铛就会让别人听到。所以,他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自己听不到声音,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样他偷走了这个铃铛。我也看见过这样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超市去买东西。在结账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叔叔从货架上拿了几块口香糖,偷偷地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匆忙地离开了超市。他以为别人没看见他偷口香糖,其实我全看在眼里,况且,超市中不同区域都有录像监控,他的行为是逃不过监督人员的视线的。

  他这种行为已经把自己引向错误的道路,逐步地走向了犯罪。作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遵纪守法的人。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安定、我们的国家就会发展。

  我读完《掩耳盗铃》以后,知道了不要欺骗自己,还懂得了不要做掩耳盗铃的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1

  今天,我看了《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是说有个人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读完这篇寓言,我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

  有一次,上口琴课时,老师讲完曲子以后问我们都听明白了吗。另一个同学说:“老师,我明白了。”我看见那个同学点头了,虽然我不太明白,但我也说:“老师,我也会了。”然后,老师就让我们单独吹。那个同学吹完了获得了老师的表扬,而我却吹不出来。

  我想来想去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很愚蠢的。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2

  我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明白了:掩耳盗铃是一个形容自欺欺人的词语。它叙说的`是:从前,有个人想去把邻居的铃铛偷走。他想:铃铛的声音只有耳朵才能听到,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伸手去偷铃铛。谁知手一碰到铃铛就发出声音,结果被人抓住了。

  生活中,我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有时侯做功课遇到有些题目不会做,我也会“掩耳盗铃”——看后面的答案,读后感《《掩耳盗铃》读后感300字》。这样看上去都会做了,其实并不是真的会做。既骗了老师又骗了家长。阅读了这篇寓言故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都要想办法把他解决,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及时地问老师、同学、家长,直到弄懂为止。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小故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常告诫自己:不要犯“掩耳盗铃”的错误,做一个诚实的人,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3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看到别人家的铃铛,就想偷,但是他害怕别人听到铃声就来抓自己,他就拿棉花球堵住自己的耳朵,他认为堵住自己的耳朵就可以让别人听不见铃声,结果他刚碰上铃铛,铃铛就响了,他就被人抓住了。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有的同学在老师讲话的时候,他不认真听讲,却在下面偷偷和别人讲话,老师讲完话问:“大家听明白了吗?”他也和大家一样回答:“听明白了。”其实他什么都没听清楚,却不懂装懂,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与《掩耳盗铃》一样,是不可取的行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4

  今天我和妈妈亲子共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范家的门上挂了一口大钟。有个人想用大锤把大钟敲碎后偷走。但只要锤子一碰大钟,大钟就嗡嗡的响起来。他想了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十全十美办法:如果我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去偷这只钟,大家不就听不见了吗?然后他就放心的偷了起来,钟的声音吵醒了主人。一下子抓住了他。

  看完后我们一言不发,我想有些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做了是不对的却偏要做,还想法子去掩盖,结果只是自己骗自己。就像我的小提琴拉了五十五分,偏说拉了一小时,结果考级好难那!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妈妈好想读懂了我的心思,严肃对我说自欺欺人往往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5

  今天,我在《成语故事》里读了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掩耳盗铃》。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偷钟,但是他搬不动。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去砸钟,他以为别人听不到,结果别人都听到了,把他捉住了。这个故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觉得故事中的那个人很笨,很可笑,他认为自已的”小聪明“能骗得过别人,但结果却把自已给骗了。笑过别人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其实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上课的时候有时会开小差。心里想:这么多人上课,老师也不会发现我,结果在写作业的时候就露陷了。

  通过今天这篇成语故事的阅读,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习一定要认真,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了,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地思考,及时问老师、家长,直到弄懂为止,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扩展阅读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扩展1)

——掩耳盗铃读后感10篇

掩耳盗铃读后感1

  读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以后,我觉得那个捂着耳朵偷铃铛的那个小偷很笨。

  掩耳盗铃讲的是一个小偷看见别人家有一个十分漂亮的铃铛,便想得到它。他走到那户人家的门前,想到要是我用手偷,只要一碰到那个铃铛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马上就会被人发觉。如果我捂住耳朵的话,那人们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想着,他用一只手捂住耳朵,另一只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所以我觉得他很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我曾经也办过这种傻事。周末,老师要让我们做300道口算题。在爷爷给我出题的时候,我想上楼玩会电脑,便捂住耳朵,悄悄走出房间,没有想到我刚上到第一层就被爷爷发现了。被他狠狠批了一顿。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跟那个小偷学,要不然你会跟他一样笨的。

掩耳盗铃读后感2

  从前,有个人路过一个人家门口,看到门上有个铃,他很喜欢,就想把铃偷下来据为己有。他伸手去摘铃,刚碰到门上的铃就发出请脆的声音,他吓的`捂上耳朵,"啊,我听不见声音了,别人一定也听不见了。"于是,他堵住耳朵又伸手去偷铃,结果被主人当场抓住了.

  读了这篇成语故事后,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你说这个人怎么这么笨呢?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见了,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坏事,不论做什么坏事都掩盖不了事实真相,所以我们不要做坏事,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学习上也是如此,不懂的地方,不会的地方要及时去问老师,或向同学请教,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就好象是掩耳盗铃,欺骗了自己却骗不了别人。

掩耳盗铃读后感3

  《掩耳盗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溜到了一座大庙,看见了一口又漂亮又精致的大钟。他想:这么一口大钟,一定能卖很多钱,于是他打起了“偷”的主意。他想把大钟抬走,可是他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抬不起来。他苦思良久,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是把大钟打碎,一块一块地拿走。他扛来锤子,使劲地砸了一下。“呯!呯!呯!”可震死我的的耳朵了!这样不就是在告诉庙里的和尚我在偷钟吗?于是他赌住了自己的耳朵,果然听不到了,但是却招来了一帮和尚,抓住了他。

  看了这个故事,我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想:我和同学们都有过《掩耳盗铃》的行为。

  比如,我*时看到了一些好听的"词语,但是不懂它是什么意思,瞎编了一个解释,以为不懂的人听了就可以显得我很有学问。但是明白人听了一定会哈哈大笑,因为这个解释根本“驴唇不对马嘴”啊!又如,同学们在学校里写老师留的作业,为了必免出错,直接抄答案,来应付老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问题,就一定可以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通过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待学习,我们应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掩耳盗铃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掩耳盗铃》的这个故事。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候,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一口大钟。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铁锤,“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了慌,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得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听不见了!”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下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来把小偷捉住了。

  这个故事讲得是这个小偷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做坏事了,还不想让别人知道,于是就想方设法得去掩饰,结果很多时候是会弄巧成拙的。我也懂得了人是不能去做坏事的,尽管当时可能没人知道,但是总有被发现的那天。我们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其他不良的事情、不好的东西,我们一定得去抵制它们。在学习上更不能像小偷那样去“掩耳盗铃”,那样最后害得还是我们自己!

掩耳盗铃读后感5

  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把范家灭了。有人跑到范家,一看有口大钟,就想背到自己家去。可是这大钟又大又沉,他怎么也背不动,于是他就找来个锤子,想把这个大钟敲碎,在一块块背走。可是这钟用青铜铸成,用锤子一敲,声音特别响亮。这人想把它敲碎,只好特别用力,但是越用力那钟就越响。

  在当时,那钟是个宝贝,这人怕别人听到声音也来要这宝贝。他想,怎么才能使别人听不见他敲打的声音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好主意:把耳朵堵上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把自己两个耳朵捂上,以为这样再敲钟就谁也听不见了。结果,只有他自己听不见,别人照样听得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自己骗自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有些事只能骗得了自己,是骗不了别人的,做人要踏踏实实!

掩耳盗铃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掩耳盗铃》的故事,故事是说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一个小偷就想趁机在范氏家偷点东西,他看见一口精美的大钟,他想来想去要想把这大钟偷走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钟砸碎然后分别搬回家。小偷咣的一声巨响,怕被别人听见,于是他就想,把耳朵塞住不就听见了吗?结果人们听到响声来把他抓个正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做了丑事自以为掩饰的很好,却不知道实际上人们都已知道了他的.愚蠢行为。

掩耳盗铃读后感7

  从前,有个人看见邻居的门上挂着一个铃铛,就想把它偷掉给自己。他想:如果用手摘,铃铛一响,就会被邻居家的人看见,于是,他想了一个“好主意”: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但是,没等他把铃铛偷走,就已经被邻居家的人抓住了,因为邻居家的人并没有掩住耳朵,就能听见他偷铃铛的声音。

  讲的是:捂住耳朵去偷邻居的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掩耳盗铃读后感8

  在我六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可喜欢了,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些故事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则故事是《掩耳盗铃》。

  这则故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楚国有一个小偷,看见邻居家门前有一个漂亮的铃铛。于是他就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铃铛,那该多好啊!第二天,他决定去偷铃铛,当他的手刚碰到铃铛时,就发出了十分清脆的铃声。吓得他撒腿就跑。“怎么样才不让铃铛发出声音呢?”他苦思冥想,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妙计。

  第三天,他带上纸巾和板凳就出发了。到了邻居家门口,他用纸巾将自己的耳朵塞住,他想这样别人就听不见了。他用手轻轻的去取铃铛,果然没有声音。“这下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取铃铛了,反正有没有人听的见。”可是,正当他沾沾自喜的时候,主人牵着小狗出来了,抓了个正着。他一下子惊呆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可能也和我一样会明白:人如果做自欺欺人的事,是得不到好下场的。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有的同学不会做,就看同学的答案。老师批改他们的作业,虽然是全对,但是没有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以后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做。显然,这样既欺骗了老师,有欺骗了自己。

  所以,我觉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不然以后就没有人相信你,没有人会成为你的真正朋友。

掩耳盗铃读后感9

  爸爸给我买了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由常云鹰等编《成语故事》这本书。爸爸把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之后,我就对它一直爱不释手。一有空,我就会拿出来读读。书中一个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吸引着我,启迪着我。如果你看了读了,一定也会像我一样痴迷于这本书的。因为,这本书能让我们在开心阅读的同时,懂得很多很多的道理。

  还记得读了成语故事《掩耳盗铃》后,我一开始就觉得这个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的人愚蠢得可笑。书中是这样说的:有个小偷,到一户富人家偷盗铜铃铛,他一边往外跑,铃铛一边在他怀里响。小偷便用自己的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也听不见,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抓住了。

  这个小偷为什么以为只要捂住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别人就都听不见了呢?我认为原因有两条。第一,他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寻求心理安慰。小偷偷东西,他也害怕,他也紧张,他也不希望被别人发现。他便抱着侥幸的心理捂住自己的耳朵,只要自己不害怕,不紧张就行了,万一别人也没有听见,铃铛不就到手了吗?第二,说到底,他还是舍不得丢了铃铛,贪婪占了上风。得到这个铃铛,他便可以吃喝玩乐,便拥有他认为的幸福、快乐。铃铛响了,可能被别人听到,他也心甘情愿冒这个风险。

  希望我们小学生都来读读这本书,都从《掩耳盗铃》等故事里得到有关的启发和教育,不能碰的东西不要碰,不能做的事情坚决不要做。让阅读充盈业余生活,让好书陪伴我们成长!

掩耳盗铃读后感10

  今天我和小伙伴乐天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我学到了很多。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人他路过一家人门口,看到他们门上有一个铃铛很是好看就想把它偷回家,他又怕铃铛的主人听到,他就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了铃铛的响声了,结果还是被铃铛的主人抓了个现行。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要做个正直的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扩展2)

——掩耳盗铃初中读后感

掩耳盗铃初中读后感1

  从前有一个大汉,在人们都在睡觉的时候,他却在大街上行走,忽然他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他想:”咦?那是一个什么好东西在闪闪发光,一定是个不错的好东西。“于是他走上前去一看,发现那是一个做工精美的铃铛,他小声嘀咕道:”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我一定要将它搞到手。“

  可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是非常难处到,只要一碰它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来,也会立刻被人发觉。他犯难了,他想怎么才能把铃铛搞到手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办法,”要我用手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铃铛的响声了吗?“于是他捂着自己的耳朵,抻手去偷那个铃铛。谁知他的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现了。他心想”怎么会被发现呢?我已经把耳朵捂住了还会被发人家发现,真是倒霉呀!“他立马转身想逃走,由了,于他太胖了,跑不快,跑了几米就开始喘气,铃铛的主人赶了过来,抓住了大汉,对大汉说你真是太笨了,明知道跑不过我还想跑,真是不自量力的家伙。

  这则寓言告诉我了我们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扩展3)

——课文《掩耳盗铃》的读后感

课文《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

  今天,我在《成语故事》里读了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掩耳盗铃》。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偷钟,但是他搬不动。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去砸钟,他以为别人听不到,结果别人都听到了,把他捉住了。这个故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觉得故事中的那个人很笨,很可笑,他认为自已的”小聪明“能骗得过别人,但结果却把自已给骗了。笑过别人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其实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上课的时候有时会开小差。心里想:这么多人上课,老师也不会发现我,结果在写作业的时候就露陷了。

  通过今天这篇成语故事的阅读,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习一定要认真,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了,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地思考,及时问老师、家长,直到弄懂为止,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扩展4)

——掩耳盗铃教案10篇

掩耳盗铃教案1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2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3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 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人们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了解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搜集查找)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2、《滥竽充数》的动画片。

  十一、自我问答

  1、学了《寓言二则》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感受呢?

  2、我们怎么认识南郭先生这个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课堂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 ) 掩( ) 铃( ) 偷( )

  空( ) 淹( ) 岭( ) 愉( )

掩耳盗铃教案4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教案6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7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掩耳盗铃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习寓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练习: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掩耳盗铃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教案10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 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人们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了解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搜集查找)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2、《滥竽充数》的动画片。

  十一、自我问答

  1、学了《寓言二则》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感受呢?

  2、我们怎么认识南郭先生这个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课堂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 ) 掩( ) 铃( ) 偷( )

  空( ) 淹( ) 岭( ) 愉( )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扩展5)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3篇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1

  成语释义:

  捂住耳朵偷铃。形容自己欺骗自己。掩:捂住。盗:盗窃。

  来源追溯: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个小偷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成块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铁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心想这下糟了,这不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非常害怕,不由自主 地用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他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学以致用:

  一个人的成绩是实干出来的,而不是靠自己夸口夸出来的,千万别为了某种利益,去干掩耳盗铃的傻事,到头来落得个自欺欺人的下场。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扩展6)

——掩耳盗铃的历史典故

掩耳盗铃的历史典故1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释义】

  掩: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还爱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见邻居门口新挂的铃铛十分惹人喜爱,这只铃铛做得十分精致,声音也很响亮,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听见。于是,他动心了,他边走边想:怎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他决定等到没人的时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那样就得不到铃铛了。该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始终也想不到一个好办法,他的一个朋友帮他出主意说:“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听了这个主意,他大受启发,他想:只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听不见铃声了。于是,他自作聪明地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伸手摘铃铛,但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众人纷纷披着衣服出来,想看个究竟。邻居走上前,当场抓住了偷铃铛的人。这个人看着大家奇怪地问:“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们怎么还听得见啊?”

  【成长心语】

  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想别人看到你的举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应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才能被人接受。自欺欺人蒙住的只是你自己的双眼。唯有站得正、行得端,你才能成为一个不被人诟病的大写的“人”。

推荐访问:掩耳盗铃 读后感 掩耳盗铃读后感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100字